2022年12月1日,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排放标准正式实施,包括叉车在内的560kW以下(含560 kW)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应符合标准要求,至此,工程机械行业正式进入“国四”时代。立足于时代交汇点,绿色发展已然成为叉车行业发展共识,主机厂商、发动机厂商、贸易商,是否都已准备就绪?库存压力、技术升级、价格上涨······这些难题,又将会对叉车行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国四”时代开启,加速叉车行业绿色化升级

助力“双碳”,功在当代,利于干秋

实施国四排放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践行“双碳”战略,实行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且毋庸置疑的是,“国四”标准实施将推动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控制迈向新阶段。
一是提升排放控制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和颗粒捕集器(DPF)等先进排放控制技术在非道路移动机械领域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促进柴油机及相关零部件行业进一步发展;

二是提升环境监管效果。通过远程监控排放控制系统运行状况,保证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正常发挥作用,防止污染控制装置失效或遭到破坏;

三是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排放控制水平与技术要求与欧、美现阶段标准相当,实现国际接轨,同时在整机实际排放测试等方面更加先进;四是提升空气环境质量贡献。NOx、HC和PM排放限值均有所提升,据测算,到2025年将减排NOx37.5万吨、PM3.2万吨,减排比例分别达到12.5%和19.3%。
实施“国四”排放标准将大大改善工程机械设备对环境污染的压力,也意味着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叉车产品的更新迭代和创新变革随之进一步提速。

“洗牌”在即?并驱争先,硬实力说话

国四标准的一锤定音,现实困难随之而来,技术、人力、资金问题是对叉车企业的多重考验,升级后的服务能力也亟待解决,淘汰危机在行业内指数飙升。
国四不仅是对柴油发动机提出更高要求,还需要增加后处理装置,如安装颗粒捕捉器,加装尿素罐以及数据回传系统等。对于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储备缺乏的企业,显然力不从心。技术创新同样也带来成本上升的压力,近两年行业已趋成熟的配套件成本结构和常态化的市场竞争,一些小企业为抢占市场而采取低价策略,盈利空间持续压缩,根本无暇顾及对产品的更新换代。因而面对这场大考,那些没有技术实力的小企业将会被淘汰或者洗牌。
根据记者市场走访了解到,实际上早在2021年下半年,不少具有前瞻目光的制造商已缓步缩减“国三”产品订单,并加大“国四”产品的规划布局。在面对诸如成本、滞销、转型等问题,他们也从各个角度权衡考量,减少竞价依赖,多种路径方式叠加,以更具有创造性的方式承上启下。

平衡成本,利用率高,省油更划算

为顺应趋势,许多行业企业在推出满足新排放标准的“国四”产品外,还积极探索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技术升级,机械制造成本也随之增加,“国三”“国四”产品存在价差在所难免,然而业内的共识是,消费者短期内可能会观望,但随着国家行为的普及,以及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四产品的接受度和购买力也必然会攀升。

另外,从利用本和使用年限来者,国四性价比其变更第一笔,通过技术倒新,国四发动机的燃烧更充分,燃造经济性更强,由此来看,尽管用放开级会造成成本的增加。但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来看,使用国四设备更省油更创管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节省燃油成本和使用成本。

曙光再现,新能源正逢其时,强势枪理

随着排放政策的改变,也势必会造成市场、行业、用户对于新能源产品和内燃产品选择的再次分化,以理电池叉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叉车,已成为市场共同关注的焦点,行业企业粉纷入局全力竞速,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022年1-10月理电池叉车(1-3类)销售量为370576台,同比增长了37.2%,其中理电池叉车国内销售量为142749台,出口销售量为227827台,增长57.37%。面对国四产品的价格上涨,以及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国内很多客户将会更加青睐选择更加节能环保的电动叉车,而从全球电动叉车市场份额来看,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动叉车市占率远高于内燃叉车,这也是2022年国内叉车企业大力开拓海外市场,进行全球化布局的原因之一。“国四”的执行实际上既是一则助推剂,也是一杆风向标。

消解库存,租售并行,全球撤网

内燃叉车在未来发展的几年中,某些特定使用场景的优势依然存在,因此仍有市场。对于“国三”库存压力,部分行业企业在此期间一直进行着促销活动消化库存,或者出口到现行排放标准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另一种方式是在12月1日之前上牌,“国四”执行后以租赁的形式投入市场使用。
一些国内叉车头部企业负责人表示,由于准备充分,企业很早就开启“国三”产品的降生产、轻库存和“国四”产品的强研发、重新品模式,2022年下半年全产品线已全部切换“国四”标准要求。“国四”排放升级必然将打开市场新的增长极,也要求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创新,推出应用细分领域精细化的产品及服务。压力与动力、机遇与挑战相辅相成,无论是主机厂、经销商还是终端用户,都需要快速适应调整,优化自身发展模式,才能加强承压能力,激发市场活力,释放行业新潜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